
陈茂辉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
2008年发生的“5·12”特大地震造成汶川县13个乡镇全部受灾,城乡居民住房严重损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基本瘫痪,次生灾害威胁严重,全县经济社会各方面亟待恢复重建。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广东省承担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
2008年8月6日,陈茂辉作为广东省援建工作组组长带着省委书记汪洋对灾区人民“要人派人,要物给物,要钱给钱,要血献血”的许诺,带着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和57名广东干部组成的广东对口支援汶川恢复重建工作组来到汶川。
今年10月10日,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庆祝大会在汶川映秀镇举行。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由广东省投资82亿元援建的702个项目全面竣工。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已经全部实现。”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陈茂辉告诉记者,“我们援建工作组要到明年5月份才能撤离,现在还要继续做好收尾和对接工作。”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大禹故里汶川广为流传,如今,当地百姓亲切称呼陈茂辉为新时代的“大禹”,他带领广东援建组重建汶川的故事也在巴蜀大地广为传颂。
正厅干部挂职汶川副书记
陈茂辉,是从最基层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干部。从乡镇领导到市领导,他担任广东团省委副书记时才30多岁。2005年,陈茂辉调任广东省清远市委组织部长,后担任市委副书记。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陈茂辉正在省委党校学习。
“我当时就坐不住了,心里很震撼,恨不得马上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后来,听说省里要组织干部到汶川去对口支援恢复重建,陈茂辉心动了,感到自己为灾区民众干些实事的机会到了。于是他自己跑到广东省委组织部,向领导提出了他要去汶川参加援建工作的强烈要求。
“我当过县级市的市委书记,在乡镇干过,有基层工作经验,我在清远市参与过教育布局调整,抓过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建设。对于对口援建工作的开展,我已经做了一些思考和必要的心理准备。我觉得有信心完成党交付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能为灾区重建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经省里领导研究讨论,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调任他到省政府担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的同时,还挂职四川省汶川县县委副书记。
后来,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全国各地援川干部座谈会上专门评价说,“茂辉同志不计较官位,高职低挂,不计得失,还干劲十足。”。
正如刘奇葆书记所说,陈茂辉经常是高职低挂,他“副厅”时去当过县级市委书记,这次“正厅”越挂越小,来到汶川做县委副书记。
“其实呢,作为我个人来讲,我要感谢省委、省政府,给了我这个机会,来到这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因为我们当初来这里看,简直一片狼藉!官大官小在这里是一个样的。人在灾害面前是一样的,关键时刻,困难时刻,党需要的时候,要顶得上,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一个共产党员的时候,对人的能力也是一个提高。”
“我是来工作,不是来当官的”
2008年8月6日,广东省首批58名援川干部赴任,一路的暴雨、泥石流给大家上了灾后重建“第一课”。
“一边是波涛滚滚的岷江,另一侧是插入云端的高山,一路上车龙绵延数公里,一直堵到对面山头。山上的碎石随时会滚落下来。”
过了都江堰,都汶路被碎石淹没,陈茂辉只好带领工作组绕道而行,沿着弯曲的山间公路行进,走走停停,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在第二天中午到达汶川县城。由于汶川当地过渡安置板房数量有限,又赶上优先安排老百姓住板房,广东援建工作组也主动配合,被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危房——汶川县城威州镇的一个小宾馆内,居住、办公都在一处。
“从汶川到成都公路距离145公里,震前一般只需走两个多小时。”
令陈茂辉最难忘的是2008年8月22日,为赶赴成都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五点就从县城出发,冒雨摸黑赶路,结果两次都遇到飞石和泥石流所阻,改道向北又遇飞石,不得不退回县城。南冲北突,第四次才向北抢过成功,到成都时已是晚上11点。3次遇险、16小时提心吊胆,使大家心理受到极大考验。
“来灾区,就是为了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如果怕死,我们肯定不来了!”陈茂辉心平气和地说。
“到汶川这个地方,不管官大官小,不管钱多钱少,灾难面前都是一个样。我们不是来做官,是来做事的。能为灾区做点好事、实事,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恶劣的环境,没能难住陈茂辉,真正考验他的是如何协调好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汶川县委副书记这两种角色。
“在我这个职位,要协调四川省、广东省各有关部门、汶川当地各方面的关系,要花很大脑筋。”
当初援建组来的时候,汶川损失几百亿元,要援建组解决两百多亿元,但广东省援建组只能拿出82亿元,差了一大截。其实已经大大超过了广东三年财政收入1%的国家规定,达到1.8%。
“我们也要理解,汶川损失大,又没有经济来源,当地老百姓对我们期望很高,这是动力,也是压力,但我们能力有限、财力有限,两者如何实现统一,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因此,广东援建要讲究艺术讲究策略。我们与汶川县建立一个共商决策机制,大的事情要共同决策,使得上下能够同心。”后来的实践证明,援建组和当地党委政府相处得非常好,关系很融洽。
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交通、水电难以保障的挑战,面临建设用地、建筑材料供应的挑战,面临广东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的挑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陈茂辉有信心、有能力按时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我们来这里,实际上经受了意志的考验。在广东生活比较优厚,来到了这里感觉反差很大,没水没电,连洗个澡都不方便,下乡要面对死亡威胁,山上开车就像在空中走一样。没有坚强的意志力肯定不行。”
到汶川两年多里,很多干部都曾潸然落泪。然而陈茂辉却没有哭过。“我性格比较坚强,眼泪只在心里流。看到灾区的老百姓受苦受难,心里会流泪。现在,看到灾区重建取得进展,学校、医院等纷纷拔地而起,我高兴的眼泪也在心里流。”
到汶川两年多,除去工作,还是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节假日,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陈茂辉和工作组队员们笑称是“5+2”、“白加黑”。
陈茂辉告诉记者,援建组的很多成员放弃了广州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舍小家顾大家,条件比较艰苦,冒着生命危险,有些同志还带病在这里工作,甚至有些付出了生命代价,援建草坡乡的汕头工作组,有一个19岁的年轻人,就牺牲在了那里。
“我们是一个坚强有力、勇敢有为的集体。大家的精神面貌很好,心沉得下去,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个个斗志昂扬,对于我们来说,参与灾后重建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光荣的使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意志的磨练,党性的考验,能力的提高。”
打造“广东速度”
陈茂辉的住处十分简陋,和办公室连在一起,办公桌上摆了厚厚的文件和各市施工进度材料,茶几上,摆着几种中药类“止咳露”,备忘录上却清楚的记录着:
2009年8月,16所学校整体交钥匙……
2009年11月底,十大民生工程交付使用……
2010年10月10日,援建项目全面完成。
“广东省对口支援工作,必将成为全国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成功实践的一个典范。”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说,汶川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东许多援建项目及典型做法成为灾后重建的样板,广东援建推动了粤汶、港汶合作,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川西新城汶川正在迈向新生。
同事们清晰记得,2008年10月份编制规划的时候,陈茂辉经常是这里开会那里开会,有时候一天有四五次会议,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都要开会,有专家会、项目会、论证会、评审会,专家、领导审定会,领导最后的审定会。开完会还不能马上睡觉,还要整理材料,一般都是凌晨两三点睡。
快一些,再快一些,对陈茂辉来说,简直是在和时间赛跑。对口援建乡镇的13个市都铆足了劲。陈茂辉站出来给大家鼓劲:“我们广东的援建不是简单给灾区打上几个补丁,而是量体裁衣。重建后的新汶川就像一列崭新的高速列车。不仅各种设施零件装备一新,更重要的是换上了新引擎,铺设了新轨道,可以跨越20到30年,实现跳跃式发展。”
汶川县原有83所中小学,散布于各乡村,被称为“麻雀学校”,整所学校往往只有一间二十几平方米的教室,教室的旁边往往是牛栏羊栏,十几个学生不分年龄不分年级一起上课,9点钟以前为一年级授课,10点钟以前为二年级授课,11点钟以前为三年级授课……参与了清远市大中学校资源整合的陈茂辉,对整合“麻雀学校”有着独到的思考。
“在工作队进入汶川之前,有人就提出要按原来的布局恢复。我当时就提出,如果还把学校建在在牛栏边,不怕让历史笑话我们吗?重建工作千头万绪,任何工程都可以重实用,唯独学校不能简单的复制,必须从出人才、促发展的大局出发,力争达到21世纪的教育水平,力争成为全国一流的教育环境,使一张白纸的汶川教育资源一举推前30年、50年!”
2008年8月27日,按“8级抗震9级设防”要求,22所学校全部建成。其中广东援建16所学校,总面积22万多平方米,总学位15000多个,比原有学校新增1000多个。
连陈茂辉自己都说,新建学校设施先进,甚至在广东,也找不到这样漂亮的学校。
“我是汶川人”
10月12日,汶川县举行对口援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陈茂辉等165名广东援建工作人员被授予“汶川县荣誉市民”称号。
“我非常珍视这个荣誉,两年多的艰难岁月,最苦不是别的,而是没法照顾到亲人。让我们援川干部感到最欣慰的是,灾区人民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己人。”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灾后的第一个冬天,陈茂辉和援建组工作人员到受灾农路调研,在一些村民盖起的临时过渡房,他们看到墙缝足足有一个指头长,根本挡不了风,也没有过冬的衣服和棉被。发现这一问题,陈茂辉当场拍板,实施“暖冬计划”。一批批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确保群众顺利过冬。
刚进汶川不久,广州市援建工作组的同志想,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农贸墟集,不仅能凝聚人心人气,便利农产品流通,而且对恢复灾区经济和重建受灾群众信心,都十分有利。广州援建工作组组长李俊夫把这思路与陈茂辉一商量,两人不谋而合:建一个大型的市场!作为汶川当地最大的市场,在灾后一周年正式开业,它带来的不仅是人气和经济效益,更是一种精气神。威州市场一方面保证援建物资可以就地购买,另一方面促进当地樱桃、辣椒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两年多的援建,让广东和汶川建立了不可割裂的历史联系。两年前我们就当自己是汶川人,现在,我们成为真正的汶川人。虽然广东省援建项目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但粤汶合作没有结束。我们将贯彻落实《粤汶长期合作框架协议》的精神,继续作好粤汶合作的桥梁和发展粤汶友谊的使者,在技术援助、管理援助、产业合作、干部培养等领域进一步加强粤汶合作,不断巩固援建成果,推动汶川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