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薛晓峰的简历,从知青队长到英语教师,再到十二年媒体工作经历,最终踏上从政之路。2002年南下广东,薛晓峰成为一名“新客家人”。去年6月份,薛晓峰从广州萝岗区委书记调任中山,被任命为中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在2月13日下午的中山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林存德宣读了省委的决定,薛晓峰被任命为中共中山市委书记、提名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陈茂辉提名为中山市市长候选人。这是中山升格地级市以来,首次出现党政一把手均非中山籍人士的现象。而无论是在萝岗区任职还是到中山履新,文学博士薛晓峰,都给人留下了知识型官员的印象。
[学者范儿] 媒体出身的儒雅博士书记
1992年,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薛晓峰进入经济日报担任工交部、特刊部记者、编辑,在新闻媒体行业一干就是十二年。2002年,他南下广州,担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成为了一名“新客家人”。直到2004年,薛晓峰被任命为中共广州市委秘书长,才离开媒体岗位。
目前,薛晓峰已取得文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教授,同时也身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正因如此,作为官员的薛晓峰显得专业、严谨,颇有学者之风。在一些会议上,薛晓峰常常就具体的数据、问题进行询问、分析。
“他身上有学者范儿”
前往广州开发区、萝岗区采访前,一位熟识薛晓峰的人士告诉南都记者说,“他是一个儒雅之士、才情之人,他的身上有学者范儿,‘米产’一词就是他首先引用的”。
“米产”,即每一平方米的经济容积率。而引发这个概念的缘起正是广东提出的“腾笼换鸟”。2007年,刚到任广州开发区主持工作的薛晓峰主张自我加压,“腾笼换鸟”变成“腾笼引凤”。“占地多、有污染的项目一概不要,通通要拿走!产业转型升级,我们首先要把笼子腾空,把小麻雀放出去,再引来金丝鸟,最好是腾笼换凤。”薛晓峰曾表示。
这个“小麻雀”,可不一定“小”,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合同金额超亿元的大项目,这对很多城市来说可能都是“抢手货”,但在广州开发区,决策者权衡利弊后,忍痛舍弃。于是,一些制鞋制袜的小项目搬走了,一些有污染、占地多的超亿元大项目也搬走了。经过3年的努力,开发区的项目投资密度从之前的每平方米500美元增加到每平方米1000美元,整整提高了一倍多,而这一切还是在金融危机“横冲直撞”的时间段内完成的。
[主政萝岗]为人称道的“萝岗新城”建设
近年来的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萝岗新城”的建设为人所称道。
造福全广州人的萝岗新城
在2007年以前,人们常常说,广州开发区、萝岗区“一边是欧洲,一边是非洲”。开发区经济实力雄厚,从业人员人均G D P达到5万美元,但当地10万农民人均年收入,到2006年依然远远低于广州市7788元的水平,只有5151元。另一方面,因为开发区生活配套不足,大部分“开萝人”下班后便会搭有限的几班公交或班车返回市区,一到晚上,这里便开始上演空城计。
如何破解空城计?薛晓峰打了个比方:“未来的萝岗新城,不仅要让老板满意,还要让老板太太和小孩满意,要让全体老百姓满意。”随后,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萝岗新城区起步区开始兴建,到去年年初,萝岗新城已有30个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不光造福了萝岗人,就连整个广州市的人也跟着受益。络绎不绝的人赶到世界级体育场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观看N BA中国赛,十分“拉风”。
为环境“枪毙”产值50亿元项目
据有关报道,依据2009年的统计情况,广州开发区以不足广州1%的面积,产生了广州约1/7的国内生产总值、1/4的工业产值和1/3的工业利润,在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拿到了六项第一:G D P第一,工业增加值第一,工业利润第一,财政第一,税收第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效率第一。据介绍,即使是在“保增长”压力最大的金融危机期间,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在这方面依然坚持一票否决,单就2009年,因环境考量就毅然“枪毙”了20多个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产值甚至高达50亿元、税收5亿元。
[空降中山] 代市长的这8个月
2010年6月,薛晓峰被任命为中山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职务,开始成为一名“新中山人”。走马上任伊始,他对24个镇区和各部门单位展开了一轮全面调研,了解全市真实情况,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政策。下半年来,密集出台产业政策二十多项,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基本成型。而薛晓峰在中山城市发展战略上的几个引人关注的论述和举动,也似乎昭示着这座城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发生的重大变化。
“转型升级”谈得最多
“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是挂在薛晓峰嘴边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去年7月1日,在中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上任代市长不满一月的薛晓峰作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总结讲话。他指出,中山依然面临着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耗用、海外市场和普通劳动力的依赖性较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重等,因此,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把用地少、创新多、空气质量好、能耗低、带动性强、效益高的产业和项目引进来,把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转出去,这就是一个加法和减法。”薛晓峰表示,转型升级必须做好“加减法”。对于一些污染特别严重、效能低下的产业,更要下定决心,就地处理,转到其他地方去也会继续污染,黏土砖厂、烟囱就属于这一类,要限时拆除。号令一下,中山迅速成立了黏土砖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市31间黏土砖厂的35个砖窑和17座烟囱在一个月之内全部被爆破拆除。
发展交通没有条件也要“顶硬上”
作为中山市代市长,薛晓峰曾形象地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山必须搭好交通大发展这条“船”,防止在珠三角被区位边缘化。“对于事关城市区位巩固提升的交通重点项目,做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顶硬上’”。
薛晓峰说,跟广州、深圳等一线中心城市比起来,中山的后发优势在于,城市规模较小、生活舒适,没有大城市病,“十二五”期间要彻底解决市内交通拥堵的问题。这样,便捷的交通“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发挥中山的比较优势。
2011年1月7日,广珠城轨正式通车,并联入全国大铁路网,结束了中山“城无寸铁”的历史。未来五年内,将陆续有广佛珠中江、中莞城际、南沙疏港铁路、沿海铁路等四条铁路开工建设。深中通道亦已写入省“十二五”规划,列入2011年预备项目。中山成为珠三角重要交通枢纽的蓝图正在缓缓展现。
提升主城区首位度酝酿城变
到任8个月来,薛晓峰对于城市发展战略的阐释和部署引人关注。2010年7月21日,薛晓峰在东区调研时首次提出,要把主城区打造成全市的“首善之区”。进一步明确为在“十二五”期间提升主城区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带动力,形成“一主三副多节点”的现代化城市新格局。观察人士认为,拉大城市框架、尽快做大做强主城区,包括形成总部经济区等,是中山避免未来在珠三角城市圈被边缘化的一个关键。
目前,在珠三角各地市的竞争中,中山正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态势,惠州已经放言G D P在三年内赶超中山。就自身的发展而言,2010年前三季度,中山G D P增速仅11.5%,排在全省地市第20位。
对此,薛晓峰在日前举行的省人代会上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中山欢迎竞争,也将积极参与竞争,在未来,中山仍将继续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最终建设和美幸福的中山。他说,珠三角兄弟城市间的竞争,最终将有利于建设幸福广东。
薛晓峰表示,接下来,中山将大力推动“一个平台、两个基地”建设。“一个平台”,是指中山市与大型央企密切合作,在孙中山故里翠亨村和中山东部沿海区域设立“翠亨新区”,“两个基地”是新兴的风电装备基地和电动汽车制造基地。
薛晓峰金句
“产业转型升级,我们首先要把笼子腾空,把小麻雀放出去,再引来金丝鸟,最好是腾笼换凤。”
“对于事关城市区位巩固提升的交通重点项目,做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顶硬上’”。
“未来的萝岗新城,不仅要让老板满意,还要让老板太太和小孩满意,要让全体老百姓满意。”